

杨成武与飞夺泸定桥
王银茂
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毛泽东主席曾多次点名要杨成武做先锋官,过草地时,还亲自找杨成武交代任务,并称赞他是一位难得的虎将。为了长征开路,为了红军胜利,杨成武将军始终与先遣团将士一道英勇善战、出生入死。血战湘江、强渡乌江、四渡赤水、智取武定、飞夺泸定桥、穿越草地等都有他亲临参加指挥战斗并留下的光辉足迹。
红军长征时,杨成武任红1军团红2师4团政委,为了红军胜利地西进和北上抗日,他身先士卒、出生入死,英勇善战,与先遣团的战士一起冲杀出一条红军前进之路。1934年12月,四团在攻占老黄平后,根据上级指示,直向乌江前进。
为了顺利渡江,部队作了周密的侦察和反复的研究。大年初这一天,杨成武还亲自化装,冒雪机智地到江边进行了火力侦察,并定下了初步作战计划。红军在激战敌人掉头溃逃后,工兵营用竹筏子和门板架起了浮桥,使全团迅速冲过了乌江。后续的一军团和中央机关踏着浮桥浩浩荡荡跨过了乌江。当敌人追赶到江边时,浮桥已被红军烧掉了。
红军渡过乌江后,杨成武部开始转战黔北。5月27日清晨,他和王开湘(新任四团团长)接到上级命令,率部队从安顺场出发,沿大渡河西岸向泸定桥奔袭。安顺场至泸定桥全程320里,毛泽东给杨成武下了死命令:三天内必须赶到。一般来说,三天长途跋涉没有多大的问题,但是走了一段路却非常担心,因为这里的路,是绝壁上硬凿出来的栈道,大渡河汹涌澎湃,盘亘在数千丈深的峡谷里,令人心惊目眩,稍不注意就有失足落入万丈深渊的危险。为了抢在敌军之前先抵泸定挢,并在泸定桥守敌反应过来之前火速拿下这一军事要地,保证红军主力顺利渡河,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中跳出来,杨成武将军导演了一出“火龙阵”。
急行军过程中,国民党杨森、刘文辉部两个旅也火速赶往沪定桥,甚至在夜里点起火把行军。与敌军隔河相望的杨成武部在黑暗中行军简直千难万难,这是在与敌人隔河赛跑。“事到万难须放胆”,杨成武毅然命令部队也点起火把,以迷惑敌军,大渡河西岸两只火龙蜿蜒而动,并行了30余里,敌军却一直以为对岸是自己人。
深夜,雨越下越大,突然间,对岸那条火龙不见了,杨成武为摸清对方情况,便叫来敌俘虏,问敌人在干什么?俘虏乖乖回答:“宿营休息了!”敌军宿营,红军高兴极了,便也熄灭火把,继续冒雨强行军。战士实在太疲劳、太困倦了,为防止跌倒河里,部队每人解下自己的绑带,一条一条接起来,拉着前进。就这样红军经过整整一夜的急行军,到第二天早晨6时多,走完了240里山路,率先抵达泸定挢西岸。
此时的泸定桥仅剩13条80丈长的铁索,敌军以为如此天险,红军插翅难渡。而杨成武毫无畏惧,以22个共产党员、积极分子组成的敢死队为前锋、两个营的火力为掩护正面突破。战斗一开始,已事先准备好的全团数十名司号员组成的司号队同时吹响冲锋号,部队所有的武器一齐向对岸开火。枪弹旋风般地刮向敌人阵地,一片喊杀之声惊涛裂岸、山摇地动。接着,敢死队员在突击队长廖大珠的带领下冒着枪林弹雨一寸一寸地逼向对岸。吓破胆的敌军放火点燃了城门,妄图以此挡住红军。熊熊烈火横在红军面前,在此危急时刻,桥头指挥战斗的杨成武毅然命令部队不惜一切代价进行强攻,他身先士卒,鼓舞士气,勇士们奋不顾身扑向火海……敌军在此声势之下,闻风丧胆,望风而逃。
1979年,泸定县决定重建纪念馆,杨成武将军回忆当年情景,写下了一首小诗:无边风雨夜,天堑大渡横。火把照征途,飞兵夺泸定。这首诗生动再现了当年红军的无边勇气与冲天豪情。
图片介绍:
图一:.杨成武与邓小平
图二:当年红军18勇士飞夺泸定桥桥面
图三: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馆全景
图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特摘自王银茂同志刊登在2001年8月1日《东南快报》专稿中的一部分(全文共五部分)。以使我们更好地铭记革命历史,弘扬长征精神。
图五:作者与杨成武之子杨东胜
图六:2005年10月11日,杨成武将军铜像在家乡龙岩长汀揭幕,其夫人赵志珍及子女等参加了活动。广场占地5500平方米,铜像矗立在广场中央,高4.5米,重4.2吨,由雕塑大师程允明创作而成,底座采用莆田大洋红石,正面刻着原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的题字——杨成武将军,背面刻着杨将军生平简介。 (王银茂 摄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