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第五·部分】第90页(永恒的纪念—家母叶春英) 主编:王银茂 《情系玉亭集锦画册》
《情系玉亭集锦画册》第五部分 第90页
《永恒的纪念》我们的怀念(家母叶春英)图片介绍:1.叶春英像(影雕) (1939年2月—2003年7月) 2. 2001年2月5日,张贴在大街小巷和刊登在福州报刊上的寻人启事:叶春英,女65岁,江西抚州市口音。2月3日因患老年病从铜盘菜市场走失,上穿深绿色花毛线衣和红色连着帽子的外衣。如有发现,请留住后告知,定给重谢!联系:13705910315 13705070735 王华茂 王淑梅 3.青年时代 4. 1986年10月在老家门口 5. 2001年11月在福州三山人文纪念园 6. 2002年清明节在墩上村登塘山扫墓
一生忙碌的农村妇女:(家母叶春英)
各位前辈 各位八仙
各位亲戚和朋友:
今天上午,我们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在这里隆重悼念我们的母亲——叶春英,感谢大家在这里为我们敬爱的母亲作最后的送别!
母亲生于1939年2月13日,出生在东乡县马圩镇街上一个中医世家,在家排行第六,因外公子女多,母亲被送给在景德镇工作的公公王金胜、婆婆陈金兰做养女。可怜的母亲从而失去了亲生父母的关爱。在家庭并不富裕的养父养母的教育下,母亲克服了娇生惯养的天性,培养了吃苦耐劳的个性,过早地担负起了人间的重担。风里来,雨里去,尝尽了苦难的滋味,还因没有钱读书而成了一辈子的文盲。17岁那年,母亲嫁给了她伯父王国胜的儿子——王才生,也就是我们的父亲。48年来,母亲与父亲风雨同舟,同甘共苦,生育、哺育、养育了我六个兄弟姐妹,还有一个女儿夭折,后来,她还抱养了一个景德镇的女孩叫徐素萍,母亲为我们流尽了最后一滴汗、用尽了最后一点力气,无私奉献了她老人家自己所有的一切,今天终于像一头辛劳了一辈子的老黄牛那样倒了下来。
2003年7月3日13点37分,是我们最难忘的时刻,母亲安详地走了,永远地离开了相依为命、年老多病的父亲,离开了她亲手抚养长大的满堂儿孙,离开了她长期生活,一生热爱的故乡——墩上村。母亲走得太快了,她还没有品尝到她用心血换来的丰收果实。记得在家父60岁生日时,母亲说再过十年,也要热热闹闹办一个70寿庆,这些我们子女都记在心上。但想不到,她今天就这样离开我们两手空空地走了。老天啊!母亲还年轻,享年才65岁。
母亲的一生,是勤劳善良的一生;艰苦奋斗的一生。是热爱家庭、热爱劳动、热爱孩子们的一生。母亲一生没有真正享过清福,只要有一点力气,她总是忘不了干活。开荒种菜、种田种地是她一生中最主要的生活内容。她起早摸黑拼命干,忙里忙外闲不住,吃苦耐劳无怨言,这就是母亲几十年如一日养成起来的人生习惯。人民公社集体制年代,我们家庭经济十分困难,上有公公婆婆,下有幼小儿女,再加上父亲患胃病动手术,母亲便成了家庭的顶梁柱,她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每天咬着牙拼着命不停地在生产队卖苦力挣工分。为了多挣些钱以补家用,母亲还学会了补尼龙袜手艺,走村串户,顶风冒雨地挣些小钱供我们兄弟姐妹解决读书、吃饭和穿衣等问题。除外,我们全家所有的自留地基本上由她一个人承包下来,劳动量之大可想而知。母亲就是从这样苦难的环境中走过来的。母亲不但助人为乐,还乐于公益事业,勤于劳动炼就了他的一身好体力。她善于开荒种地等劳力劳动,真是一个人顶两个人用,一年干了两年的活,这些在我们村上村下是耳闻目睹的。母亲还曾是生产队里的劳动突出队成员,多次被县、乡、村评为先进积极分子,在村里是出了名的“女强人”,村民送她一个“挖鼓”的外号。这些,我们做儿女的总是引以为豪,感到骄傲。
1993年12月母亲来到福州,改不了省吃俭用、勤劳干活的老习惯,为战友家带孩子、为学校做卫生、为店里收捡破烂、摆摊设点等等,只要能为家里多挣些钱,她就会拼命去干。记得母亲刚到福州时,她在营区周围能开荒的地方都开了荒,种了菜,这事被我们知道后,我们极为反对,结果母亲就利用我们休息时偷偷去干活。还有,母亲和父亲住在部队体育运动场时,她又在跑道边上开荒种菜。我们心理清楚,母亲是个不劳动不自在,不搞点名堂不罢休的人。后来我们就随她习惯去吧。只要她愿意的、喜欢做的事情就让她好好去做吧。有很长一段时间,母亲和几个表哥承包摊位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