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位巴中籍共和国将军
巴中,曾经的中国第二大苏区,有12万优秀儿女参加红军,4万巴山儿女魂归沙场。
从巴中这块热土上,走出了27名共和国开国将军。为了共和国,他们浴血沙场,功勋卓著。
那么,生养他们的故乡现状如何?他们给乡亲们留下了怎样的故事?
近日,本报记者兵分四路,走进其中七名将军的故乡,带回了“将军村”鲜为人知的故事。
27名将军的史料
将纳入中学德育教育计划
11月16日,我市召开共和国开国将军家乡村建设调研会。我市决定把共和国27名开国将军的史料纳入中小学德育教育计划,将军所在的村用将军的名字命名。将军村将制作红军标语、红军塑像、红军训词,收集整理、汇编、出版将军村的口述史料,让开国将军的故事深入中小学生之中。
我市是川陕革命根据地中心,当年有12万人参加红军,涌现出何正文、傅崇碧、胥光义、陈其通等27位共和国开国将军。由于历史和地理位置的原因,我市大部分共和国开国将军的家乡村“四难”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仍然处于贫困中。今后,我市将用特殊政策、特殊项目、特别机制加快我市共和国开国将军家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破解“四难”,实现将军家乡村和谐发展。
27位巴中籍共和国将军
蒲大义 (1916—1973),1961年晋升少将军衔,平昌县喜神乡大龙村人
姜 钟 1919年出生,1961年晋升少将军衔,平昌县得胜镇平江村人
朱兆林 (1907—2003),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平昌县板庙乡凉水村人
胥光义 (1916—2009),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平昌县元石乡白马村人
赵兰田 (1907—2003),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平昌县岳家镇中民村人
何云峰 (1922—2013),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平昌县元山镇长城村人
李 勃 (1912—1992),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平昌县马鞍乡桂花村人
吴瑞林 (1915—1995),1955年授予中将军衔,巴州区化成镇吴家河村人
王良太 (1917—1991),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巴州区水宁寺镇印合村人
王明坤 (1911—1988),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巴州区大和乡方坝村人
冯丕成 (1908—1983),1961年晋升少将军衔,巴州区渔溪镇铜城村人
刘自双 1915年出生,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巴州区青木镇石马村人
阳自碧 1918年出生, 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巴州区下八庙镇普济宫村人
张世盖 (1917—2000),1962年晋升为少将军衔,巴州区石城乡长岭寨村人
张德贵 (1914—1987),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巴州区恩阳镇永芳村人
陈其通 (1916—2001),1961年晋升少将军衔,巴州区梓潼庙乡陈家嘴村人
程登志 (1921—1995),1961年晋升少将军衔,巴州区玉山镇南阳村人
邓仕俊 (1918—1993),1955年晋升少将军衔,通江县永安镇小坪村人
朱仕焕 1913年出生,1961年晋升少将军衔,通江县民胜镇新场村人
吴仕宏 1918年出生,1964年授予少将军衔,通江县兴隆乡太平村人
吴荣正 (1915--1973),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通江县双泉乡白马村
何正文 (1917—2000),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通江县板桥乡街道人
张荣森 (1917—1984),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通江县陈河乡母家梁村人
张显扬 1915年出生,1961年晋升少将军衔,通江县永安镇郑家营村人
陈 彬 (1919—2000),1961年晋升少将军衔,通江县云昙乡蒲家坪村人
陈福章 (1913—1982),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通江县朱元乡木关坝村人
傅崇碧 (1916—2003),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通江县胜利乡迪坪村人
四川省平昌县的七名共和国开国将军介绍
胥光义、赵兰田、李勃、姜钟、蒲大义、何云峰、朱兆林、等7名共和国将军。
1. 胥光义简介:
胥光义 1916年11月生,四川省平昌县元石乡(原长垭)人。192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11月转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1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4方面军总保卫局排长、红30军排长,保卫营副连长、保卫队指导员。参加了长征。1936年入陕北红军大学学习,任红军大学分队长,中干队军事连政治指导员兼教员,红军大学政治部地方工作科副科长,援西军随营学校政治主任教员。抗日战争时期,任抗日游击队第3支队政治处副主任,八路军129师挺进支队政委、东进纵队政治部主任、师干部教育科科长,抗大第6分校政治部主任,抗大总校步兵科政委,冀南军区宣传部部长、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中共阳泉县委书记,中共南京市第7区党委书记兼区长,南下干部支队支队长,第2野战军3兵团后勤部部长兼政委。1950年后历任西南军区支援司令部政委、军区后勤部副政委,军区办公厅主任兼人民武装部部长、军区后勤部副部长兼参谋长,总后勤部参谋长,地质部党组书记、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中共12大代表。第5、6届全国人大代表。第7届全国政协常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2级八一勋章、2级独立自由勋章、1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1级红星勋章。中2009年7月10日在北京301医院逝世,终年93岁。
2. 赵兰田简介:
赵兰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11师32团班长、排长,红11师31团政治处组织股长、28团宣传干事、红四军侦察连指导员、教导团司令部参谋、28团干部教员等职,参加了保卫川陕苏区的战斗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机枪连教导员、3营政治教导员,769团政治处副主任、14团政治部主任,团政治委员、团长兼政治委员等职,率部参加了夜袭阳明堡、响堂铺伏击战、反“九路围攻”、反“六路围攻”和百团大战等战役战斗,参与创建了晋东南抗日革命根据地。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太行四支队政委、晋鲁豫野战军第3纵队7旅旅长、中原野战军第三纵队7旅旅长、第二野战军11军31师师长,率部参加了上党、陇海、淮海、渡江、进军大西南等战役。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12军师长、60军副政治委员、15军副军长、代军长,率部参加了五次战役、金城防御战和秋季反击战役。1954年入军事学院深造,毕业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15军军长、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北京军区空军政委、沈阳军区空军政委、军委空军顾问等职。是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4年4月1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巴3.3.。1929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
.3. 3. 李勃简介:
李勃(1912—1992)四川省平昌县人。一九三三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六年转入中国共产党。一九三七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少共县委组织部部长,县委书记,红四军政治部地方工作部干事。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部民运工作团主任,八路军总部特务团营副政治教导员,第二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八路军总部后勤部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军委办公厅协理员,警备第一旅政治部副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热辽纵队第二十七旅政治部主任,冀察热辽军区第十八军分区政治部主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八纵队二十四师副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第十一纵队政治部副主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军委民航局西南办事处政治委员,华中管理分局局长,空军军政治部主任,雷达兵部政治委员,军政治委员,济南军区空军政治委员,济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济南军区顾问。一九五五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国将领中,有一位出身贫寒的平昌籍将军——李勃,他12岁随父当“背佬儿”,吃尽苦头,16岁到染布店当学徒,受尽欺辱,21岁参加革命,历经血雨腥风,43岁被授予少将军衔,书写了从巴山背佬儿到共和国将军的革命传奇。
苦难的童年 群山苍茫,古道奇险。恶劣的自然环境,加上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巴山深处的山民们日子过得凄风苦雨。1912年,平昌县马鞍乡一苟姓贫苦农家又诞生了一名男丁,孩子的出生并没给家庭带来多少喜悦,反而给生活艰难的父母平添了无限的焦愁。父亲是“挑身磨骨难养身”的背佬儿,母亲帮大户人家洗衣服,家中吃了上顿没下顿,新生儿子怎么养得活啊!
“一棵草有一颗露水养,车到山前必有路!”教私塾的二爷爷鼓励李勃的父母,说这孩子天资聪颖,将来必成大器。在二爷爷的资助下,李勃6岁半开始读书,9岁时就能帮助父母砍柴、跳水,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
甲子(1924)、乙丑(1925)年间,马鞍乡遭遇特大干旱,庄稼颗粒无收,一些年轻的村民纷纷远走他乡逃难,年老的只有靠野菜、树皮充饥,饿以待毙。为熬过这场灾难,父亲带李勃到宣汉县板凳垭扒松毛、捡松豆糊口,和母亲一起挖葛根、脚板苕和野菜充饥。12岁时,父亲给他做了一根木杵,一个背篼,从此,年幼的李勃跟随父亲当起了“背佬儿”,在亘古蛮荒的山道上给矿山背柴,给商贩运盐,给大户人家背粮,渴了就到河边、井边用手捧起凉水喝,夜里就宿在人家屋檐下或找个山洞,向人要一两个稻草躺一夜。
16岁那年,父亲送李勃到一家染布店当学徒,学徒实际上也干的是成人的活,整天都是挑水、抬布,动作慢了或累了立着踹口气,都要遭工头的打骂。上班在店里干活,下班还得到老板家做些勤杂活。学徒工只管吃饭,辛辛苦苦干了5年,没挣到一个工钱。
积极参加革命 1932年红军入川,土豪劣绅惊恐万状,穷苦百姓盼来了翻身的希望。李勃在店里接触了一些老工人,听说红军是打土豪、分田地、解放穷人的,便天天盼望红军早日来到自己的家乡。1933年8月,当红军快要打到他的家乡时,仓皇撤退的川军进村抓夫,他被几个官兵抓住,不容分说,绑上就走。李勃一心要当红军,不肯为军阀卖命,途经道子时,他趁官兵们喝酒之机,从后门逃走。
回到家的第二天,红军就来到了他的老家。当红军在楼房沟开会成立苏维埃政府并组织少先队时,他立即报名参加了少先队。红军见他手上有染布留下的靛迹,认定他是“半个工人阶级”,便介绍他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
由于李勃头脑灵活,革命积极性很高,很快被分配在赤江县当少共县委宣传员,不久任宣传干事和少共组织部长。其间,他参加了反“六路围攻”。1934年8月,他带领赤江县的团员代表到巴中县参加全省团员代表大会,会后被分配到恩阳县组建少共县委,并任少共县委书记。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大转移,当时,因中共县委书记不在,他当机立断带领县委机关随红军向西转移,赶到嘉陵江边时,大部队早已过江,只剩下在团山上的一个后卫排,江边也只有最后一条船,情况十分紧急。他指挥县委机关迅速渡江后,经江油到茂州找到了省委。组织上先后分配他到汶川县、金汤县组建少共县委并担任书记、到雅安县任少共组织部长。
过雪山草地 1935年6月,县委机关继续随红军北上,经炉霍、阿坝进入沼泽泥深、荒无人烟的草地。进草地前,地方干部编成川康工作队随红军一起行动。当走到草地中间地段时,带的干粮吃完了,就杀军马充饥;马肉吃完了,就找野菜吃。快到国际河边(即黄河上游)时,李勃连累带饿得了伤寒。一天中午,他突然感到腹部疼痛,象有把刀子在肚里直搅,脸上没了人色,浑身颤抖不止,痛得滚躺在地。道孚县委妇女部长何连芝(董必武的夫人)急忙给他“揪沙”,挑“羊毛钉”。这法还真灵,疼痛很快减轻了,虽然病未全好,但却解除了危险。
走出草地到达甘南泯州,李勃被编入红四方面军党校一连。在部队继续北上的时候,李勃本来就没痊愈的病又突然加重了,在卫生队里几次昏迷不醒。领导见他无法随队北上,想把他留在泯州,当他得知要把他留下时,使出全身力气大喊:“我不留下,就是死在队伍里也甘心情愿。”在他的再三请求下,部队只好同意他随队北上。第二天上路时,他被扶在马上,两边各有一人搀扶。由于病情严重,道路又坎坷不平,他实在支持不住,几次从马背上摔跌下来,摔得鼻青脸肿。走了3天,他骑的那匹马死了,他的病情丝毫不见好转。当时他清楚地意识到:现在又到了生死关头,一旦病情再加重掉队,那就是死路一条。可是跟部队走,大家都疲惫到了极点,不能再连累。怎么办?最后他下定决心死也要跟上部队。他每天清晨和前卫一起出发,走不多远就掉到了本队,然后又掉到收容队,最后又被收容队拉下。就这样,大家走路他走路,大家吃饭他也走路,大家睡觉他还是走路,如此坚持了数日。两条腿走不动,就用四肢爬,脚磨烂了,膝盖磨破了,手和胳膊也磨出了鲜血,渴了没水喝,就喝路旁土坑里掺有牛马粪便的脏水……他以惊人的毅力,终于和部队一起到达了会宁,参加了一、二、四方面军的胜利会师。
战功显赫授少将 1937年4月,李勃从中央党校毕业后,被分配到援西军红四军政治部地方工作部当干事,开始做抗日统一战线工作,正式从地方转入部队。1937年8月,他调任一二九师政治部民运部干事兼民运工作队队长及指导员,参加了粉碎日寇的“六路围攻”、“八路围攻”以及响堂铺、神头岭战斗。之后调任十八集团军政治部民运部副股长,同年8月,调任特别团(当时也称朱德警卫团)三营副教导员。1940年1月,调任特别二团政治处组织股长兼山西省安泽县独立营营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中央指示,李勃同其他团以上干部一起,越过平津铁路,经过山海关,锦州到达沈阳。后又奉命返回锦州同赶到锦州的部队一起进行了整编。李勃调任热辽纵队二十七旅政治部主任,不久又调任热辽军区十八军分区政治部主任。1947年升任八纵二十四师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先后参加了攻打建昌、凌源、北镇等县城和大城子、北票、松树嘴子、要路沟等地战役,1947年12月李勃参加了哈尔滨政治工作会议,会后调任十一纵队政治部副主任。随部队参加了著名的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北平解放后,他调任第四野战军四十八军政治部副主任,随军南下,到江西时曾兼赣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
1950年4月,李勃调军委民航局,负责组建上海办事处(也称华东办事处),同年8月,调任军委民航局西南管理分局政治委员。1951年11月,调军委民航局组建华中管理分局,任局长。1952年10月,李勃调空军第四军,任政治部主任,1955年9月,李勃因战功显赫被授予少校军衔,并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授勋后,李勃先后被任命为空军雷达兵部任政治委员、空六军政治委员、济南军区空军政治委员、济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济南军区顾问、全国政协委员等职务。1982年8月离职休息,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2年逝世,享年80岁。
4. 姜钟简介
姜钟 男,汉族,生于1919年,四川省平昌县得胜镇平江村人。原名姜心登。 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36年由共青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0军政治部宣传队宣传员,中共汶川县、绥靖县县委秘书。参加了“宣(汉)达(县)战役”、反“六路围攻”和红四方面军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军委第2局科员、股长、副科长、1处助理员、3科科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军委第2局1处副处长,华北革命大学第4部主任。建国后,任军委工程学校第2部主任、校教育长,军委技术部干部学校副校长,西南第2局局长,总参谋部第3部4局局长、业务指导局局长、副部长、第一副部长、部长。
1955年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61晋升少将军衔。 1988年获一级红星勋章。
5. 蒲大义简介
蒲大义(1916—1973),四川省平昌县人。
1933年红四方面军到平昌,蒲大义参加儿童团,同年率领11名儿童团员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蒲大义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并于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蒲大义任红31军93师274团3营营部通讯员。由于作战勇敢,1934年被调到274团团部当警卫班长。1935年被送到红军大学学习,毕业后到红5军团任侦察排排长。1936年升任31军93师274团特务连连长。参军4年,负伤8次。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蒲大义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7连1排排长。在神头岭战斗中,指挥全排冲进神头村,勇猛杀敌,以伤亡5人的代价将日军赶出了村,获刘邓颁发银质奖章一枚,所在的排被誉为“蒲大义排”。1938年升任连长,为掩护旅部和彭德怀转移,率领全连和工兵连坚守阵地,大部分人员牺牲,自己亦受重伤,被彭德怀记功一次。1940年升任副营长,为掩护李达和129师师直机关战役,率部队阻击日军,战至最后5人,第10次受伤,与主力失去联系,仍收集100多人,作战5天,突围回到部队,获奖章一枚。在抗日战争中6次负伤,升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营长,太岳军区第2军分区30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在晋南战役中第15次负伤,左腿骨被炸断。后担任华北军区第15纵队45旅旅长,第18兵团第62军186师师长。
战争年代16次负伤,荣立大功3次,小功8次,被评为二等甲级残废军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86师师长,1952年调任志愿军第46师师长,1954年升任志愿军第16军副军长。参加了1953年春季反登陆战役准备、夏季进攻战役和金城战役。回国后,1955年继续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1957年毕业于军事学院炮兵系,任昆明军区炮兵司令员。1962年任昆明军区副参谋长。1969年中共中央决定组建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出任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73年4月19日在开会时,蒲大义因心肌梗塞逝世,终年57岁,被授予革命烈士称号。
6. 何云峰 简介
四川省平昌县人,1911年出生。从小放牛,11岁就到红四方面军红4军11师 33团当兵。后来到12师政治部任宣传员、军政治部宣传员。抗日战争时期,何云峰历任129师直属政治部宣传员、386旅772团干事、指导员、教导员。解放战争
时期,何云峰任晋冀鲁豫野战军4纵10旅28团政委、13军37师政治部副主任。何
云峰担任政委的第28团,是一支以红军为骨干组建起来的老部队,打过许多漂亮仗,荣获过“夜战常胜军”的称号。攻打洛阳时,团长赵华青和政委何云峰观察邱行湘最后据守的核心阵地洛阳中学。第28团观察所移至距洛阳中学不到100米的一幢瓦房里。团观察所的房子被打得遍体鳞伤。何云 峰是个认真的人,有一处没看仔细,就不顾砖瓦横飞,在墙洞边边看边记。一发子弹飞过来,打在他左眼上,顿时鲜血喷了满脸。建国后,何云峰任13军37师政治部副主任、主任、副政委、政委。1957年毕业于军事学院政治系。 1958年,担任师政委的何云峰和一位副师长,身穿士兵服,佩带列兵军衔,到本师一个红军团的8连当兵。他下连当兵的经验很快在《解放军报》、《云南日报》上宣传推广。毛泽东看了报纸报道的消息,充分肯定了何云峰下连当兵的经验,于是全军普遍开展了将军下连当兵的活动。不过当时何云峰还只是大校军衔。 1960年,何云峰升任军副政委,1964年晋升少将,后升任军政委。1970年6月,升任成都军区副政委,文革期间,担任四川省委书记,后调任福州军区副政委。何云峰获叁级八一勋章,叁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二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7. 朱兆林 简介
朱兆林(1907-2003),四川省平昌县人。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历任红31军班长、宣传队分队长等职,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政治处宣传队分队长,旅政治部干事,第17团政治处教育股股长,第18团政治处主任,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20团政委等职,参加了山西神头、响堂铺伏击战和晋冀地区反扫荡等战斗。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组织部副部长、部长,第二野战军13军39师副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供给部副政治委员等职,参加了上党、晋南、淮海和渡江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后勤部军需部政治委员,西康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政治部主任,空军军事法院院长,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副主任兼干部部长等职。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003年12月1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