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浏览次数:1689234
3月18日下午3时,王银茂荣获青铜篆印吉尼斯纪录新闻发布会在北京饭店举行,吉尼斯世界名人厉恩海总策划并颁发证书,中央电视台“今日中国”等栏目主持王京生为主持人。郭玉祥中将,祁荣祥、孙昌军、李大维(送花蓝)、刘长余等将军到会见证。抚州市委、市政府领导特派代表黄有盛局长祝贺讲话。“民族复兴航母基金会”总指挥于若梅以及社会各界著名人士姜文华、王京生、李采、张众喜、李秀芳、于敏祥、江强华、袁海涌等100多人参加。新闻媒体有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北京电视台、新浪网、腾讯网等30余条。 ●●●2013年6月29日,"学篆七姐妹"书法篆刻艺术学习班在福州环桥大酒店举行开学典礼。●●●老红军、开国老将军、著名书画家王直将军(98岁)题字“天道酬勤“祝贺。原福州军区老红军王玉清,老八路叶汉林、何庆宇等老首长以及中国海峡会副会长张铭清教授等军政老领导,在学员“七姐妹“上门拜访时,送画册等表示支持并祝贺。●●●福建省原人大副主任宋峻,省统战部副部长游嘉瑞,福建省军区政治部副主任杨永让,省民政厅处长王和炎,国鼎安防集团老总贺云翔,厦门国际美容师周江雁,龙岩企业家钟瑾,平潭林炳耀等到场讲话祝贺,并为七姐妹颁发学员金牌、银牌匾。●●●著名书画家陈初良、高季笙、 陈泰宏、黄光辉、王瑞、曾光明、黄维国、何红、李清辉、吴德才、薛少明以及闽侯荆溪十位少儿书画爱好者葛锐義等到场挥毫泼墨。●●●圣泉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军旅篆刻家王银茂现场组织并担任授课老师。“学篆七姐妹“有:甘花香、 杨鹃、王美垛、卓慕清、曾颖、汪兰君、王小曼。跟学者有:温丽君、常弘、许绍玲、 滕琳、黄南芬、陈昱、 宽闻、 周江雁、林捷、吴艳燕、 邹琴、宋水琴、 康丽、秦小淇、蔡丹、卓雅庭、文明、王曼颖、张颖、郑磊超、 王亚文、 王川文等。●●●庆典活动中,举行了名家作品展、书画笔会、 晚宴酒会,同时还举行了名家为“学篆七姐妹“每人赠送书画作品、篆刻印章、学篆制式工具箱等赠送仪式。学员杨鹃担任主持人,甘花香代表“七姐妹“学员上台讲话。●●●活动下午三点开始,晚上九点结束,参加庆典人员八十余人。●●●6月30日,“学篆七姐妹”艺术梦组合班来到福州圣泉寺举行第一场书画笔会。(石川)
当前位置:首页 >> 16_上_封底篆刻百印

22.【马真划·著】《夕阳红》文集(第二卷)封底篆刻:马不停蹄(首发时间:2012.01.01)最近增补内容时间见下

发布时间:2013-04-23 浏览次数:3925

 

.22.【马真划·著】《夕阳红》文集(第二卷)封底篆刻:马不停蹄

 

 

【马真划 著】《夕阳红文集第二卷》封底篆刻:马不停蹄

 

责任编辑:戴云铮   封面设计:马少虹   封底篆刻:王银茂

《夕阳红》文集(第二集)2012年10月海风出版社出版

  作者马真划简介   

     马真划,1926年10月1日生,山东省黄县(今龙口市)人。1944年参加革命,曾在新四军华中建设大学学习,后到华东新闻干部学校专修新闻业务。先后担任山东解放区胶东地区党委机关报《大众报》、第三野战军第二十军《前锋报》,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中央军委《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记者编辑。著有《上海邮递员》一书,是经总政治部审定作为解放军文艺丛书由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出版,战争年代荣立一等功一次,三等功六次。1982年11月在《前线报》副社长岗位上离职休养。离休后多次被评为先进离休干部。应聘担任《中国老年报》福建记者站站长、《福建老年报》总编辑。在此期间荣获“全国老有所成精英奖”。曾任福建省新闻学会副会长,现为福建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荣誉理事、福建省名人

林白水研究会高级顾问

马真划荣获福建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荣誉理事

左图上:七十九周岁生日照(2005.9.28)    左图下:马真划与戴云铮龙年三八节老俩口留影   右图上:2011年6月13日参观平潭建设规划图片展   右图下:左起  戴云铮 马真划 ● ● 王竟(2011.10.5于长乐冰心文学馆)

 

马真划.1995.01.28

 

马真划.2004.07.28

 

                                     马真划印象

 

马真划1965年在越南南方战地采访

马真划采访炮兵战士

马真划,是原福州军区《前线报》副社长,山东黄县(今龙口市)人。虽然我们是胶东老乡,但因为他在军队,我在地方,平时很少接触,所以对他的情况了解也很少。2007年重阳节,福建新闻界老同志聚会,老马来参加活动,送给我一本刚出版的《夕阳红文集》。

《夕阳红文集》收入的180多篇文章,都是作者离休以后写的,内容十分丰富,实际上是他几十年从事军事报道和老年问题研究的结晶,也可以说是他将近半个世纪工作和生活的写照。读了这本书,我对老马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大有相知恨晚之感。

最早报道南京路上好八连

马真划是一位有60多年党龄的老同志。作为军事记者,他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援越抗美、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以及保卫珍宝岛的战斗等,前后度过了10年零4个月战火纷飞的岁月,写下了大量的战地新闻和通讯。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南京路上好八连的报道。南京路上好八连是我军在和平建设时期践行两个务必的杰出典型,作为全军和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发挥了,并将继续发挥重大的作用。那么,这个典型最早是谁报道的呢?就是时任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记者的马真划。南京路上好八连,它的真实身份是上海警备区内卫一团八连1958年夏天,马真划深入到这个连队采访,写了通讯《南京路上好八连》,并于当年115日在《人民前线》报第二版作为头题发表。从老马送给我的一份剪报复印件上还可以看到,当天二版的版面上用的通栏刊头是:艰苦为荣享乐为耻 一颗红心为着革命。通讯全文有1600多字,共分3个部分,小标题分别是:身居闹市 一尘不染拾金不昧 舍己为人分清荣辱 兴无灭资。通讯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某部八连在进入上海南京路以后,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事迹。据了解,《人民前线》用《南京路上好八连》这个称谓,报道上海警备区某部八连的事迹,这在军队报纸上是第一次,在全国报纸上也是第一次。那么,马真划是怎样发现南京路上好八连这个典型的呢?据老马说,1958年搞大跃进,提倡军官下连当兵,记者也要下连队深入生活。他受报社编辑部派遣,来到上海某部八连,在这个连队住了一个月。他在与战士一起生活中,发现了不少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好人好事;与周围群众接触,群众对八连反映也很好,有不少人夸奖八连是个好的八连。因此好八连3个字,实际上是来自群众的口头文学。马真划的贡献在于,他借用群众这个评语,加上八连所处的地理位置,把通讯标题定为:《南京路上好八连》。这就是南京路上好八连名称的由来。《人民前线》第一次对某部八连使用了这个称呼,后来经过上海《解放日报》的突出宣传,受到党和国家的肯定南京路上好八连的名字迅速传遍祖国大地。在这里,还应该指出,通讯中对有些事迹的概括也很好,如身居闹市 一尘不染,后来成为流行语。至于兴无灭资的提法,则是时代的痕迹,不足为奇。

马真划1965年在越南南方战地采访时同越南战友及越南女英雄阮民珠()、潘氏娟()合影

1200篇文章唱响夕阳红

马真划出版的这本书,以《夕阳红文集》命名,可谓名副其实。显然,这个 ,不是自来红的那个,而是老来红的,是晚年写作中营造出来的

事情得从1981年说起。这一年老马55岁,因患胃癌动了大手术,跟着而来的又是离休。面对人生道路上的转折和疾病的困扰,今后的路怎么走呢?对此,老马早有思想准备。他姓马,便以马自比,立下了马不停蹄的誓言。1982年,他在接到离休通知那一天,写了一首七律,激励自己:壮士卸任心未已,战马解缰蹄不停。他解释说,所谓马不停蹄,就是不停地写。老马在《马不停蹄小记》一文中说:从战火中背过来的历史的陈迹时刻都在督促着我,鞭策着我,身边时常回响着一个严肃的声音:把你亲身经历的历史情景整理出来,交给青年,留给后代。这就是说,出于对历史、对后代的责任,他不能不写。至于疾病,这位久经战火考验的山东大汉,也决不害怕,决不退缩。他说,他很欣赏病友的一句格言:与病斗争也一乐,岂肯俯首让沉疴。大凡癌症患者一半是吓死的。他在经历了一场大病之后,仍以乐观、豁达、向上的精神,对待工作、学习和生活,不分寒暑,坚持写作。老马写作的题材很广,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写战场往事。在几十年的军事记者生涯中,马真划见证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战斗场面。现在,时间虽已过去了很久,但是许多人和事仍然鲜活地保留在他的记忆中,又鲜活地出现在他的笔端。例如,《一张血染的党报》、《朝鲜战场上的血和汗》、《新中国的曙光——渡江战斗日记》、《出来的获奖通讯》、《1958年,我采访好八连》、《重温同志加兄弟》、《朝鲜战场过国庆》、《南越战场春节见闻》等回忆文章,都写得情景交融,十分感人。

二是写新闻评论。马真划是新闻战线上的老兵,离休以后不甘寂寞,不管是在应聘担任《福建老年报》总编期间,还是赋闲在家,一直都在关注着党的新闻事业。20多年来,他写了许多新闻时评和书报影视评论,例如《论新闻通讯的细节描写》、《人民战争的英雄颂歌》、《大智大勇真英雄》等,都是评论中的佳作,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是写老年杂谈。马老离休以后,应聘担任老年报总编辑,这使他与老年工作结下不解之缘。从这时起,他把很大的一部分精力用到老年问题的研究上,并且围绕构建老年人的心理和谐,写了大量的杂感式的评论。书中的杂谈篇,有不少篇是谈老年问题,而随笔篇收入的全是谈老年问题的文章。

1982年离休,到2007年元旦为止,他在25年间,一共写了1200篇文章,平均每周1篇。对于生过一场大病的老年人来说,显然不是一个小数目,就是如今在职的年轻同志,恐怕也未必都能达到这个数量。由此可见,老马把他的晚年称作第二个青春并非戏言,而是有充分的事实根据的。唐代文学家王勃说过: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在社会主义新时代,不少老同志实现了老有所为的理想。现在,马真划又以重病之躯勇攀高峰,他不是用言词而是用活生生的事实,为非晚二字作了精彩的注解。

马真划1966年在越南南方战地采访

马真划1971年在珍宝岛

言词温和的杂文家

马真划的文集收入的作品有散文,有评论,也有随笔、杂文,就数量来说,最多的不是散文和评论(虽然这是主要部分),而是杂文(作者称之为杂谈、随笔)。这种文章结构说明了什么呢?说明马真划不仅是一位资深记者,而且还是一位很有成绩的杂文家。

马真划的杂文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一部分是针砭时弊,弘扬正气。如《秦桧还得跪着》、《切莫亵渎长征》、《不能糊涂》、《由两位公仆的德行想到的》等,批评社会上出现的一些不良思想倾向,文字锋利,一针见血。又如《哭亡灵》、《悲惨的无奈说明了什么》,批评医疗机构的衙门作风,幽默含蓄,发人深思。再如针对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华罪行写的《中国人民的呼声:我抗议》;针对国内一些人麻木不仁写的《不忘九一八》、《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等,大都收到了振聋发聩之效。

马真划的杂文大部分是谈老年问题。围绕构建老年人的心理和谐与健康,他写了大量的随感式的杂文,如《喜与怒的辩证法》、《知足胜过长生药》、《常想一二,忘记八九》、《笑对生活 笑看生活》、《半杯水的启示》、《做个明白老人》、《凡事多往好处想》等等。这类杂文与其他杂文不同的是,言词温和,重在正面开导,更容易为老年朋友所接受。

马真划的《夕阳红文集》的出版,不仅使我们发现长期被埋没的一位杂文家,而且也看到在老年队伍日益扩大和整个社会进入老龄化的今天,扩大杂文的题材,加强以老年人为对象的杂文创作,多么值得重视!(王仲莘)


上一篇: 21.【陈永长·著】《玉溪山人集—陈永长书法作品》封底篆刻(首发时间:2012.01.01)最近增补内容时间见下        下一篇:23.【王直·著作】《翰墨丹青寄情怀》书名题字:陈奋武 封底篆刻:王银茂(首发时间:2012.10.11)
 
首 页 | 关于我们 | 业务介绍 | 新闻动态| 联系我们| 在线留言

Copyright 2008-2011 Powered by 王银茂.COM,All Rights Reserved 闽ICP备11010465号